? ——2004年我國煤礦事故頻發,造成6027人死亡。
??? ——2005年一季度全國煤礦事故死亡人數達到1113人,同比上升20.8%。特別是2005年2月14日15時01分遼寧省阜新礦業(集團)孫家灣煤礦海州立井發生特別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214人遇難,30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4968萬元。
??? ——4月份全國煤礦發生事故125起,死亡329人,其中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7起,死亡114人;
??? ——5月份我國煤礦事故仍然不斷……。
??? 面對這一串串觸目驚心的數字;面對這一個個悲慘的場景;從去年到今年上半年,近萬個家庭失去親人。國家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受到極大的損失和危害,足以說明我國煤礦的安全形勢非常嚴峻。
??? 應該說我們的黨和歷屆國家領導、非常重視煤礦的安全生產工作。江澤民同志曾經指出:“隱患險于明火,防范勝于救災,責任重于泰山”。實質上就是要我們各級監督與管理部門和企業,都要把安全生產提高到講政治的高度,以對黨、國家、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對待安全生產。國家從法律的角度進行了立法,頒布了《安全生產法》、《礦山安全法》、《煤炭法》等。各級人民政府、各級煤炭主管部門、煤礦企業出臺和采取了一系列防止煤礦事故發生的方針政策和措施,如“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先抽后采(掘)、監測監控、綜合治理”等,安全形勢一度有所好轉,百萬噸死亡率下降。但據有關資料顯示,從1950年—2000年,我國煤礦發生瓦斯煤塵爆炸事故367起;發生煤礦瓦斯中毒、窒息事故80多起;發生煤與瓦斯突出事故54起;發生煤塵爆炸33起。還有煤礦火災事故、頂板事故、透水事故等等。特別從2001年至今,煤礦的各類事故沒有得到遏止,事故頻發,同類事故接連發生,特別是重特大惡性事故。嚴重影響了我國煤礦安全形勢的發展,原因在哪?我們如何采取對策,是我們每位從事煤炭管理工作者探索研究解決的問題。
??? 一、影響我國煤礦安全形勢的原因分析
??? (一)、從煤礦存在的問題分析:
??? 1、客觀因素的制約,導致煤礦作業環境的不安全因素增多。
??? 人們都知道,我國的煤炭開采,95%以上屬井工開采,開采深度平均在400米以上;井下生產條件比較特殊,除生產過程比較復雜、環節多、設備笨重、設備搬運頻繁、作業空間狹窄、工作地點經常移動外;尤其經常受到井下水、火、瓦斯、煤塵、頂板、沖擊地壓等自然災害的威脅,導致煤礦事故發生的概率較大,這是其一。在我們開采煤炭的過程中,本身是和大自然作斗爭,對煤礦的很多地質因素、煤層的內在結構還只是膚淺的認識,如我們經常遇到的煤與瓦斯突出現象,不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也尚未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導致煤礦突發事故的因素增加,這是其二。我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國家的發展,人民生活的不斷提高需要大量的能源為依托;從我國能源的開發利用來看,天然氣、石油儲量有限,并已到枯竭的邊緣;我國是水資源缺乏的國家,水能的利用開發有限;風能、太陽能開發利用尚在研究試用階段;在這種情況下,煤炭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仍將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性支柱能源,隨著對煤炭需求量的增加,開采強度加大,開采的深度越來越深,不安全因素增多,這是其三。
??? 2、煤礦從業人員文化程度低,導致煤礦從業人員的整體安全意識不強。
??? 在我國,長期以來,很多人認為:“當煤礦工人不需要很多知識和掌握高深的技術,只要身體好、有勞力就行”這一觀念影響了幾代人,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就我們公司為例,70%的員工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高中以上的只占30%,地方煤礦、私有煤礦那就更少,一些主要管理人員都是在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而我們從事的管理或施工都是在特別惡劣的環境下進行,有這樣多文化程度低的從業人員,要遏止、減少煤礦事故的發生難度增大,這是其一。煤礦企業安全文化基礎薄弱,一些從業人員對生命存在的價值觀發生偏差。“惜命如金,珍愛生命”是當今西方人的生命價值觀,但在我國的近代,卻往往被視為“活命哲學,貪生怕死”。我國長期推崇的是“不怕苦、不怕死”的犧牲精神,“國家的財產高于一切”的處事原則,人的生命和健康與“事業”、“主義”相比往往置之于后,這都反映出全民“安全觀念”的落后。針對政府和生產經營者,在經濟指標至上的背景下,各級政府官員在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以人為本”和安全生產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觀念沒有真正確立;地方政府部門、經營者在處理全局利益與自身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時,缺乏科學的認識觀,這是其二。導致了煤礦從業人員的安全意識沒有從根本上得到加強。
??? 3、煤礦安全生產科學技術的地位、作用遠遠沒有得到發揮。
??? 毋庸質疑“科技興安,科技興煤”是我國現代煤礦應有的認識,但在我國煤礦有關安全生產的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中,有多少成果屬于應用基礎理論,有多少應用于實踐了的呢?煤炭科學技術在科學理論、科學研究、技術推廣應用、經費投入、政策支持、產業發展等方面已不能適應煤礦安全生產的需要,如我國很多煤礦使用的設備早已是西方國家淘汰的產品,很多煤礦的采煤工作面仍然還在使用單體液壓支柱進行頂板支護,掘進工作面仍然采用打眼放炮作業,機械化程度普遍偏低,在這樣的情況下,煤礦用人多,導致作業環境的人為不安全因素增多。
??? 4、煤礦安全生產的運行機制與市場經濟體制不相適應。
??? 煤礦安全生產運行機制與市場經濟發展不相適應。雖然我們有了強有力的國家煤礦安全監察體制,但政府監管體系不完善;中介技術服務水平較低;社會監督作用較小;煤礦企業安全管理模式不合理;在人才市場化的今天,煤礦從業人員流動頻繁,職工隊伍不穩定,給煤礦的安全管理增加了難度。導致煤礦安全生產法規執行較差,落實受到阻礙。
??? 5、煤礦安全生產執法環境有待改善,執法、監督、監察、管理手段有待加強。
??? 煤礦安全生產法律法規體系不建全與《安全生產法》、《礦山安全法》、《煤炭法》、《職業病防治法》相配套的法規有待完善,煤礦安全生產法規執行不嚴、落實不力;安全生產法規體系適用性和可操作性有待提高,安全生產法制觀念有待加強。與一些主要產煤國家相比,我國的煤礦安全生產監管力度不強;安全生產的執法部門多,關系需要理順,執法與管理職能需要協調;綜合安全監管缺乏足夠的執法權威;對中小煤礦企業安全監督管理不到位;安全生產監察力量薄弱;安全監察缺乏有效的技術保障手段等。
??? 6、經濟全球化迫使我國煤礦必須重視職業安全健康。
??? 全球經濟一體化對我國煤礦安全生產的負面影響,如世界各國特別是工業發達國家為了本國的利益,以發展中國家職業衛生標準不健全為“可乘之機”,把對人體和環境有害的產業進行轉嫁,把環境污染問題多、人工成本高和職業危害突出逐漸轉移至發展中國家,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基礎差,科學技術水平低,安全生產管理落后及法制監察力度不夠,以及職工工資、勞動保護、工作環境和社會福利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加入WTO后,我國煤礦為了適應這種形勢,也將面臨勞工標準、國際安全標準一體化的挑戰
??? (二)、從我國煤礦事故高發和安全生產形勢嚴峻的現實與社會大背景有密切的聯系分析:
??? 具體表現在:一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由于涉及煤礦安全生產的許多深層次問題還遠未解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安全生產支撐與保障體系尚未形成。比如我國的煤礦安全生產監管體制和安全生產運行機制就有待于加強和改善。煤炭安全監察與行業安全管理的關系需要理順;國家安全監察與地方屬地管理的職責需要明確。二是隨著經濟增長速度加快和產業結構調整,工業規模擴張,工業就業人員急劇增加,為安全生產帶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經濟快速增長與安全生產基礎薄弱的矛盾日漸突出,事故隱患和危害嚴重。在煤炭行業的近3年里,原煤年產量均在16—20億噸,而具備生產安全保障能力的礦井(含露天礦)2000多處,生產能力約11億噸/年,表明三分之一(近5—9億噸)的原煤產量沒有安全保障。三是礦產資源的長期大規模開發,埋藏于淺部的高品位礦炭資源日益枯竭,大批礦山過渡到深部開采,水壓、地壓、地溫、瓦斯壓力都相應增加,自然條件不斷惡化,瓦斯突出、沖擊地壓等災害的復雜性和治理的難度在加大。四是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無論是老礦區的改造擴建還是新礦區的建設,生產規模日益擴大已成為共同趨勢,危險因素倍增,危害程度增加。五是隨著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成分、經營方式、用工形式呈現多元化,私營、個體企業大量涌現,大批農民工的介入,使煤礦安全管理及其監督監察的難度和復雜性加大。
??? (三)、從煤礦安全生產事故發生的規律和本質分析
??? 近幾年,在我國煤礦發生的多起重特大事故中,都有其共同的本質和特征規律。如陜西銅川陳家山煤礦、遼寧孫家灣煤礦瓦斯爆炸事故等等;都是人為責任事故,都是生產過程或系統控制不當,造成秩序或能量失控所致。理論上講這些事故都是來自于技術系統的風險問題。對于技術風險現象,一般講都是人為可控的,它是人造系統不良和失控的表現,這種現象是能夠控制和防范的。如果我們在生產技術、作業管理等方面未做好工作,即本質安全和防范措施無力或失效,事故的發生就是必然。
??? 從煤礦事故的規律認識,首先從其構成的要素入手。通過對瓦斯煤塵爆炸、煤與瓦斯突出、透水、頂板等各類煤礦安全事故的分析,都能夠揭示出其規律,即不外乎人的不安全行為、生產或技術系統的不安全狀態、作業條件或環境不良、生產或經營管理欠缺等“四要素”所導致。這里說的四個要素,這四個要素當中,從原因上講,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人的因素直接地講就是作業人員或操作者違章或管理人員的違章指揮。深入、細致地分析,技術、環境、管理的因素,歸根結底還是人的因素,如技術設計不合理、安全規章制度執行不到位等;現場管理不善、監管不力等,都是相關人員安全不作為或作為不良的結果。由此可以結論,如果我們的煤礦在生產活動過程中,如管理部門的資質審核、發證、監督、管理到位,煤礦企業生產過程中的技術規范、管理有效、人員培訓嚴格、操作者安全行為得到控制,煤礦各類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就會大幅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