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事故風險分析
1.1 事故類型
主要有:碰撞、碾壓、刮擦、翻車、墜車。
1.2事故原因分析
(1)車輛存在的因素
車輛本身機械故障,機件失靈(特別是制動和方向存在的問題),輪胎磨損嚴重,車輛超期服役,未及時做好維修保養,上述因素均可能引發交通事故。
(2)駕駛人員因素
駕駛員的駕駛技巧、經驗,行車安全意識、精神狀態,路況熟悉度,不良習性后的駕駛,如酒后駕駛,這些因素都將讓駕駛員安全行車帶來很大的風險。
(3)季節性因素
夏季炎熱高溫,冬季低溫干冷,都易間接的造成駕駛員存在危險因素。另外雨季、臺風季節、低溫結冰氣候都容易直接給行車帶來危險因素,造成事故發生。
1.3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
交通事故發生可能性較高,在一年四季當中,尤以雨、霧、刮風季節居多;道路因素中以事故多發路段、橋梁、急轉彎、立交橋等復雜地面為主。
發生的交通事故危害嚴重,交通事故可能造成人員傷亡、車輛
損壞、建筑物受損以及波及周邊社區人員人身安全和財產損壞。
1.4 事故影響范圍
影響范圍:發生事故現場、停車場、運輸道路以及周邊社區。
2.應急工作結構與職責
現場處置組設組長、成員,其組織體系和職責如下:
組長:羅建新
成員:廖永平、羅? 鴻? 事故現場司乘人員
職責:
組長職責:了解現場情況,領導和參與道路交通事故的現場處置工作;
成員職責:
(1)廖永平:負責掌握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情況,收集現場有關證據等材料,穩定旅客情緒;負責現場警戒、維持現場秩序、保護事發現場、做好當事人周圍人員的問訊記錄、保持與當地政府主管部門的溝通。
(2)羅? 鴻:組織現場搶救,協助總指揮、副總指揮協調公司各種應急資源的調配。
2.1現場應急處置的一般原則
(a)快速反應原則:事故處置要堅持一個“快”字,做到反應快、報告快、處置快。事故單位必須在第一時間向應急救援指揮部報告,同時迅速報警,指揮部領導要盡快到達事故地點。
(b)先期處置原則:一旦發生事故,應立即啟動先期處置應急預案,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盡可能的控制事態發展,以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c)統一指揮原則:發生重、特大事故后,由應急救援指揮部全面負責內部的統一指揮、統一調度,并配合、服從上級有關部門的對重、特大事故的統一指揮,保證處置工作的統一高效。
(d)協調作戰原則:各應急救援組在應急救援指揮部的統一領導指揮下,按照各自職責,密切協作,相互配合,共同做好事故的應急處置和搶險救援工作。
3.應急處理
3.1車輛碰撞事故現場處置方案
1)事故風險分析
(1)事故類型——:碰撞事故分為正面相撞、側面相撞、尾隨相撞三種情況。
(2)事故現場:主主要發生在車輛運輸過程中的道路上、站場中。
(3)事故基本征兆及條件:臺風、暴雨,路面濕滑、能見度低;高溫時期,車輛剎車等機械部件容易磨損或失效;夜間、中午,易導致疲勞駕駛。
2)應急工作職責:(略)
3)應急處置措施
1、疏散乘客:事故發生后,駕駛員、乘務員要立即引導旅客疏散至安全地帶,高速公路上要疏散至護欄外面,要往車輛的來車方向的前方疏散;事故導致安全門變形無法正常開啟時,應利用安全錘或滅火器等硬物砸碎玻璃,引導旅客逐個疏散;
2、保護現場:駕駛員、乘務員要在車后來車方向設置警示標志,開啟危險警示燈,在高速公路發生事故時,警示標志至少要設置在150M以外;同時要利用樹枝等物保護現場,引導過往車輛避開事故地點,避免發生次生事故;
3、若事故車輛出現漏油等現象,應立即切斷總電源;
4、救治傷員:對輕傷人員,駕駛員、乘務員應利用車上急救藥箱內的藥品對傷員進行包扎等;對重傷人員,一般不能輕易移動,在原地進行包扎止血等救護工作;120急救車等救援力量到來后,應告知傷者具體情況并指引救援人員對重傷員先行進行救護;
5、交警、安監、消防等救援人員到達后,應立即向救援人員報告人員受傷、車輛損失等事故現場基本情況。
4.注意事項:
(一)事故發生后,現場人員不得破壞事故現場、毀滅相關證據,因搶救人員、防止事故擴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動事故現場物件的,應當做出標志,繪制現場簡圖或拍取照片并做出書面記錄,妥善保存現場重要痕跡、物證。
(二)疏散旅客時,要充分發動旅客照顧好老、弱、病、殘的旅客,確保不漏下一個旅客。
(三)如事故發生在夜間,應充分準備應急照明等設備,利于事故救援,防范次生事故。
3.2車輛碾壓事故現場處置方案
1、事故風險分析:
(1)事故類型與分析:
碾壓事故,是指車輛在行駛過程中拖碾或壓過行人或其他機動車輛;
(二)事故發生區域、地點:
主要發生在車輛運輸過程中途經鄉鎮的國省道、站場中;
(三)事故可能發生的季節、時間段和危害程度:
春季、夏季、秋初,陰雨,臺風、暴雨多發;夏季、秋初高溫季節;停車場、運輸道路、卸貨點,容易造成人員傷亡、車輛損壞和財產損失。
(四)事故可能出現征兆:
雨天,路面濕滑、能見度低;
高溫時期,車輛剎車等機械部件容易磨損導致失效;
夜間、中午,易導致疲勞駕駛。
2、應急工作職責:(略)
3、應急處置措施
1)疏散旅客,事故發生后,駕駛員應立即將旅客疏散到安全地帶;
2)保護現場,在車后來車方向的50M以外設置警示標志(高速公路150M以外),同時開啟警示燈;利用樹枝等物品隔離現場,引導來往車輛避開事故現場,防止破壞現場或引發次生事故;
3)查看傷者情況,若傷者還擠壓在車底下,應立即用車載三角木墊緊車輪,用車載千斤頂緩慢頂起車身,清理傷者身邊雜物,包扎傷口;對重傷人員,一般不能輕易移動;120急救車等救援力量到來后,應告知傷者具體情況并指引救援人員對重傷員先行進行救護;
4)救援人員到達現場后,應立即向救援人員報告人員受傷、車輛損失等事故現場基本情況。
注意事項:
(一)事故發生后,現場人員不得破壞事故現場、毀滅相關證據,因搶救人員、防止事故擴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動事故現場物件的,應當做出標志,繪制現場簡圖或拍取照片并做出書面記錄,妥善保存現場重要痕跡、物證。
(二)如事故發生在夜間,應充分準備應急照明等設備,利于事故救援,防范次生事故。
3.3車輛翻車事故現場處置方案
1)事故風險分析:
(一)事故類型與分析:
翻車事故:是指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因受側向力的作用,使一部分或全部車輛懸空,車身著地的形態;
(二)事故發生區域、地點:
主要發生在車輛運輸過程中的道路上;
(三)事故可能發生的季節、時間段和危害程度:
春季、夏季、秋初,陰雨,臺風、暴雨多發;
夏季、秋初高溫季節;
翻車事故極易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
(四)事故可能出現征兆:
雨天,臺風、暴雨等惡劣天氣,路面濕滑、視線不良;
高溫氣候,易引發爆胎,導致翻車事故;
夜間(22時至凌晨6時),中午時段,駕駛員易疲勞,操作失誤導致翻車事故。
2)應急工作職責:(略)
3)應急處置措施
1、翻車事故發生后,往往不能通過安全門撤離,應立即引導旅客打開車廂頂部安全出口,用安全錘砸碎玻璃,從安全出口和車窗逃生;
2、翻車事故往往會導致燃油泄漏等,駕駛員、乘務員應立即切斷總電源,同時告誡旅客禁用明火,防止引燃車輛;
3、應引導旅客往公路護欄(路肩)外的高處疏散,禁止往車輛下方的低洼處疏散;
4、如有旅客在事故中受傷,應設法將受傷旅客從車內轉移,120急救車等救援力量到來后,應告知傷者具體情況并指引救援人員對重傷員先行進行救護;
5、保護現場:駕駛員、乘務員要在車后來車方向設置警示標志,開啟危險警示燈,在高速公路發生事故時,警示標志至少要設置在150M以外;同時要利用樹枝等物保護現場,引導過往車輛避開事故地點,避免發生次生事故;
6、救援人員到達后,應立即向救援人員報告人員受傷、車輛損失等事故現場基本情況。
注意事項:
(一)疏散旅客時,要充分發動旅客照顧好老、弱、病、殘的旅客,確保不漏下一個旅客。
(二)如事故發生在夜間,應充分準備應急照明等設備,利于事故救援,防范次生事故。
3.4車輛墜車事故現場處置方案
1)事故風險分析:
(一)事故類型與分析:
墜車事故:是指車輛整體脫離地面,經一落體過程于路面高度以下地點的事故形態;
(二)事故發生區域、地點:
主要發生在車輛運輸過程中的橋梁、路面等級不高的山區道路;
(三)事故可能發生的季節、時間段和危害程度:
春季、夏季、秋初,陰雨,臺風、暴雨多發;
夏季、秋初高溫季節;
墜車事故極易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
(四)事故可能出現征兆:
雨天,臺風、暴雨等惡劣天氣,路面濕滑、視線不良;
高溫氣候,易引發爆胎,導致墜車事故;
夜間(22時至凌晨6時),中午時段,駕駛員易疲勞,操作失誤導致墜車事故。
2)應急工作職責:略。
3)應急處置:
(一)事故應急處置程序:
事故發生后,駕駛員、乘務員應立即向交警、安監、衛生、消防等相關部門和公司應急指揮中心值班室報告事故情況;報警時,應注意說清楚發生事件的路段和周圍較明顯的標志(如路標等),以便救援人員盡快趕到事發現場。
應急處置人員到達事故現場后,應立即協助事故處理相關部門做好現場處置、傷員救治、保衛警戒、人員疏散等事故處置工作。
在事故救援過程中,若事態擴大,救援力量不足,事故無法得到有效控制時,要立即向上一級單位匯報,請求增援,啟動上一級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實施擴大的應急響應。
(二)現場應急處置措施:
1、事故發生后,應立即引導旅客打開車廂頂部安全出口,用安全錘砸碎玻璃,從安全出口和車窗逃生;
2、事故往往會導致燃油泄漏等,駕駛員、乘務員應立即切斷總電源,同時告誡旅客禁用明火,防止引燃車輛;
3、應引導旅客往高處疏散,禁止往車輛下方的低洼處疏散;
4、如有旅客在事故中受傷,應設法將受傷旅客從車內轉移,120急救車等救援力量到來后,應告知傷者具體情況并指引救援人員對重傷員先行進行救護;
5、救援人員到達后,應立即向救援人員報告人員傷亡、車輛損失等事故現場基本情況。
注意事項:
(一)疏散旅客時,要充分發動旅客照顧好老、弱、病、殘的旅客,確保不漏下一個旅客。
(二)若車輛墜入江河、湖泊,應待車輛平穩后方可采取破窗等應急措施。
(三)如事故發生在夜間,應充分準備應急照明等設備,利于事故救援,防范次生事故。
3.5車輛失火事故現場處置方案
1)事故風險分析:
(一)事故類型與分析:
失火事故:是指車輛在行駛或發生事故的過程中,車輛被明火點燃或自燃;
(二)事故發生區域、地點:
主要發生在車輛運輸過程中的道路上;
首次事故發生后的事故現場;
(三)事故可能發生的季節、時間段和危害程度:
夏季、秋初高溫季節;
失火事故極易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
(四)事故可能出現征兆:
高溫氣候;
首次事故引起燃油泄漏,處置不當;
旅客在車廂內吸煙或使用明火(如打火機等);
2)應急組織與職責:略。
3)應急處置:
(一)事故應急處置程序:
馬上組織車上人員疏散到安全地帶,在車后放置危險警示標志(高速公路上必須在車后150M以外的距離放置),立即向交警、安監、衛生、消防等相關部門和公司應急指揮中心值班室報告事故情況;報警時,應注意說明發生事件的路段和周圍較明顯的標志(如路標等),如有人員受傷,說明傷者的基本情況,以便救援人員快速趕到事發地,同時讓救護人員事先做好急救的準備。
應急處置人員到達事故現場后,應立即協助事故處理相關部門做好現場處置、傷員救治、保衛警戒、人員疏散等事故處置工作。
在事故救援過程中,若事態擴大,救援力量不足,事故無法得到有效控制時,要立即向上一級單位匯報,請求增援,啟動上一級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實施擴大的應急響應。
(二)現場應急處置措施:
(1)立即指揮乘客立刻離開車輛;
(2)在初起火時,迅速使用滅火器滅火;
(3)關閉油路、氣路和電路總閥,呼救其他車輛駕駛員協助撲救;
(4)估計火災難以成功撲救,應及時報警,協助乘客、路人疏散,引導消防車到現場。
注意事項:
(一)疏散旅客時,要引導旅客往上風方向疏散,距離事故車輛至少200M以上,要充分發動旅客照顧好老、弱、病、殘的旅客,確保不漏下一個旅客。
(二)如事故發生在夜間,應充分準備應急照明等設備,利于事故救援,防范次生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