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工業是基礎工業,既服務于其他工業,也制約著其他工業的發展。所以化學工業安全,是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條件之一,是保障人民生活質量的基本條件。發達國家的化學工業都有很大規模,大多是本國的支柱產業之一。但是,化學工業危險性很大,處理和生產的化學品大多數屬于危險化學品(簡稱危化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強腐蝕性等特點,容易發生群死群傷和重大財產損失事故。如1984年美國聯合碳化公司博帕爾農藥廠甲基異氰酸醋泄漏事故,造成2000人死亡,5萬人失明,20萬人中毒;1989年美國得克薩斯州帕薩迪納乙烯裝置泄漏產生蒸氣云,引燃爆炸,造成直接財產損失8.12億美元。又如我國1998年陜西某廠發生(氯、油、硝按)爆炸事故,造成22人死亡,50多人受傷;2004年云南文山州某加油站發生中毒窒息事故,造成3人死亡,3人受傷;1989年某油庫發生雷擊火災、原油爆炸事故,造成19人死亡,78人受傷。
一系列的危險化學品事故無一不在社會上產生嚴重影響,因此,加強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是社會穩定和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需要,是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條件。
1國外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管理概況
1.1高度重視危險化學品管理
經濟發達國家政府對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的主要做法,就是加強危險化學品安全立法和嚴格執法。以美國為例,針對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規有16部之多,勞工部直轄的聯邦安全監察官多達2000多人。政府還積極支持和資助學術團體和行業協會制定了完備的安全衛生標準,使之既有執法的法律依據,又有執法的客觀標準。
政府對企業的要求主要有:
(1)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企業的設立,生產經營的安全衛生設施及管理條件必須符合相關標準,否則不得設立。
(2)危險化學品生產必須到指定部門登記,否則不得生產。
(3)化學品出廠和流通過程中必須附有安全技術說明書(MSDS),其包裝必須貼(掛)安全標簽。
(4)化學品生產經營企業必須建立化學品事故應急預案,包括制定現場應急預案和協助地方當局制定廠外應急預案。
(5)企業必須將可能危及員工和公眾的危險化學品的危害性和應急措施向員工、社區公眾公開。
1.2企業嚴格自我約束
發達國家的化工企業,尤其是大型石油和化工公司,把做好安全、健康、環保(HSE)工作看成是公司形象的標志,把這項工作當成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礎。
(1)企業積極制定本單位的安全、健康、環境保護標準。企業制訂和執行的標準越高、越嚴、越全面,企業的信譽和形象則越高。世界知名公司,如BP公司、杜邦公司、殼牌公司等都已推行了健康、安全與環境管理體系,遵循PDCA(計劃、實施、檢查、改進)的動態循環管理模式,安全生產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取得了很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企業積極進行安全衛生研究和開發。杜邦公司有自己的研究開發中心,其毒理研究和動物實驗的規模相當宏大。美國石油公司研究和開發的《安全控制系統》和《故障分析控制系統》,不僅使本公司安全水準達到很高水平,也使世界石油化工界受益。
(3)企業根據生產裝置的具體狀況,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其進行安全評價。美國道化學公司研究開發的危險指數評價法、英國帝國化學公司研究開發的蒙德指數評價方法已在全球得到廣泛應用。
(4)加拿大化工企業界總結出《責任與關懷》—企業自愿采取的加強安全、健康與環保的管理理念和體系,包括化學品的生產、銷售、儲運、回收及廢棄等的各個環節,強調要有員工、客戶、供應商、社區公眾的共同參與。《責任與關懷》有五大要素:指導原則、管理準則、自我評價、行業內互助、與社會(社區)溝通。最終實現零污染排放、零人員傷亡、零財產損失目標。
(5)企業界普遍推行“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強調企業內部的規范化管理,把安全、衛生工作分成若干要素,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制訂目標和計劃,實施計劃,審查評估,持續改進,在一定期限內完成從計劃到改進的一個循環,反復進行,不斷提高企業的安全管理水平。
1.3國際組織積極參與化學品管理
目前,很多國際組織對化學品安全問題相當重視,參與此事的有國際勞工組織、國際衛生組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危險貨物運輸專家委員會以及政府間化學品安全論壇等。我國政府的有關部門都參與了其中的活動。這些國際組織就化學品安全問題形成了幾項規定,即:
①《關于化學品國際貿易資料交換的倫敦準則》(1989);
②《關于控制危險貨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的巴塞爾公約》(1989);
③《關于保護臭氧層的維也納公約》(1989);
④《禁止化學武器公約》(1989)。
